登录注册
梁山县文化志愿者队伍参加全县“倡树文明”大型签名承诺活动

梁山讯讯(通讯员 马卫东)6月6日上午九时,梁山县所有志愿者队伍齐集在新建的凤凰公园,举行“倡树文明,摒弃陋习,从我做起,共建美好家园”大型签名承诺活动。梁山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李保江,县政府副县长孙颖到场做了讲话,乡镇分管领导、县直及驻梁各单位分管负责人和13个志愿者队伍全体队员参加了活动。广场上会后有王庄秧歌队热闹开场,吸引了大批市民围成圆圈观看、喝彩。    据了解,梁山县为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积极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为建设“工业强县、文化名城、生态和谐家园”奋斗目标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精神动力,县文明委决定,自3月起,在全县广泛开展了“倡树文明,摒弃陋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梁山县精神文明办号召:城市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和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清洁、优美、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梁山自古就有“忠、义、礼、勤、信”的美誉,去年以来,我们又叫响了“大义梁山”品牌,举办了首届“感动梁山”十佳人物评选表彰活动,道德模范英模人物感人故事层出不穷,梁山人民有着很多值得称道的良好品德,形成了崇礼重义的行为方式,养成了勤劳朴实的民俗民风。但在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乱穿马路、违章行驶、乱停乱放、恶语伤人、损坏公物、乱涂乱画、出店经营、铺张浪费、乱扔垃圾、践踏草坪、诚信缺失等方面的陋习,这些陋习,令人唾弃,损害了梁山形象,也影响着梁山的快速发展,通过开展“倡树文明,摒弃陋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鞭鞑假恶丑,弘扬真善美,激发全县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对照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摒弃陋习,提高文明素质,倡树社会文明新风,不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推进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会场上彩旗飘飘,13支志愿者队伍列成13个方队,会后签名现场热闹非常,群众争相在横幅上签名。蓝天白云,阳关灿烂,绿草茵茵的凤凰公园一派生机,笔者看到,公园内已经是越来越清洁、美观了。现场有梁山县气象局、梁山移动公司等单位做了各种文明、礼仪宣传展板展出。这次大型签名活动必将进一步带动市民和整个城市的文明新气象,为“大美梁山”再添一道积极促进力量。图为文化志愿者队伍

2019-08-17
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再获国家级大奖

  大众网济宁7月4日讯(见习记者 高杨 通讯员 杨福海 徐月强)近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文化厅、中共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余杭区委、区政府承办的"美丽中国与美丽非遗"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暨2013年良渚论坛在余杭开幕。据悉,本次论坛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非遗保护的优秀论文130余篇,兖州市文化馆徐月强、李丹撰写的论文《加强多样性地域文化传承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浅析》获得一等奖,并应邀作为论文获奖作者代表做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以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指导,在现场,徐月强作为论文获奖作者代表以"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共同构筑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是美丽中国的灵魂,多样的地域文化传承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以不断增强地域文化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并弘扬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这不仅能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更能促进我们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丽中国建设,也将会使我们美丽的’中国梦’不断变为实现。"的思考展开学术报告,同与会专家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出发,就建设美丽中国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广泛交流,他的学术观点引起在场的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通过本次学术交流研讨,不仅为基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理念,更为基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增添了助力。

2019-08-17
龙腾虎跃 “兖州特曲之春”民间艺术展演

 兖州讯(通讯员 徐月强) 春风送暖春雷动,金龙飞舞催春华。2012年2月6日,在举国欢庆元宵佳节的时刻,兖州市隆重举办“兖州特曲之春”第三十二届民间艺术展演,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市兴达酒业有限公司协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初建伟,人大副主任孙连干、副市长刘晓林、政协副主席朱前春观看了表演。      初建伟在开幕式上指出,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积极作为,全力攻坚,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事业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升、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特别是文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继续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市”、“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市”以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棍舞之乡”的荣誉称号。      初建伟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奋斗目标,将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提到了战略的高度。一直以来,兖州市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化各项工作走在济宁市各县市区的前列,特别是群众文化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兖州市民间艺术展演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文化活动,扎根肥沃深厚的群众土壤,不断挖掘传承、发扬普及,在传统民俗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时尚的元素,以其雅俗共赏、健康文明、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对于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届展演活动,参加展演的16支艺术队伍,是从兖州市厂矿、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基层选送的100余支活动队伍中,经过精心严格遴选出来的。兴达酒业威风锣鼓、舞狮、舞龙等节目率先亮相,拉开展演帷幕。阵阵铿锵的鼓声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气势磅礴,欢腾的祥龙扭动着身姿舞出吉祥,长龙上下翻飞,时而腾空,时而低旋,时而盘绕,时而伸展,尽情地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城家电带来的《舞蹈花环》、鼓楼艺术团带来的《抖空竹》、漕河带来的《腰鼓》……气势磅礴,招式紧凑,充分展现了传统节日的个性魅力和民间文化的绚丽神韵,整场展演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兖州市颜店镇袁二村“铁娘子艺术宣传队”,建起了“花棍舞队”和“腰鼓队”,南阁农家文化组建的“舞狮子”队以及漕河镇蔡桥村“女子腰鼓队”等,受到现场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些农村队伍常年活跃在农村田间地头,丰富和满足了农村基层文化需求。

2019-08-17
兖州举办“托起明天”2012年少儿艺术团文艺晚会

芳草已露尖尖角明朝春色遍天涯——兖州市举办“托起明天”2012年兖州市少儿艺术团文艺晚会兖州讯(通讯员徐月强尹勇)2月3日晚,“托起明天”2012年兖州市少儿艺术团文艺晚会在富都宾馆举行。晚会通过歌舞、诗朗诵、相声、武术表演、课本剧、情景剧等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兖州市少儿艺术团小演员们的艺术禀赋,呈现了兖州市少儿艺术事业的长足发展。整台演出节目精彩、表现精湛,观众时时报以热烈掌声。晚会伴随着一曲稚气十足的童声吟诵唐诗《春晓》拉开了序幕。60余名小演员表演的大合唱《兖州的妈妈叫中华》,以其默契配合、天籁和声的深情演唱,完美地展示出他们较高的音乐素养,抒发了小演员的爱国情怀;美文连诵《小路》等,一句句清新的诗句通过小演员深情地朗诵,生命的奇妙、灵动和幸福传递给现场的每一位观众,给人无限美妙的遐想;而字字铿锵的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孩子们一个个仰首挺胸、神采飞扬,当自信满满的童音“少年强则国强”的话语响彻会场时,在场的观众无一不为之动容和振奋。舞蹈《四年级二班》、《遥远的爸爸妈妈》表达了少年儿童共同克服困难的必胜信心,展示出对幸福生活的礼赞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举手投足间毫不逊于专业舞者的水准,《包公审驴》、《猫鼠之夜》、《谁的功劳大》赢得阵阵喝彩也展现出少年儿童的专业素养,一曲《爱心家园》,将整台晚会推向高潮。本台晚会以LED大屏幕配四个LED小屏幕为背景,五个摄像机位进行同步现场录播,舞美制作精良,舞台布置华美夺目,晚会持续近1个半小时,最后在歌曲《大家一起来》中完美落幕。舞台上小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旋律、精彩的表演诠释着对新春的美好祝福,展现出全市少年儿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此次晚会由兖州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市文广新局、市教体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本场演出参演小演员达200余人,演出得到了兖州市在外企业家谢秀良先生的大力支持。

2019-08-17
第三届兖州人物摄影展开幕

兖州讯(通讯员 徐月强 吴琨)2012年5月5日,“神州剑酒•春的悸动”第三届兖州人物摄影展在兖州市人民乐园开展。本次活动由兖州市委宣传部、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兖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初建伟、市人大副主任董瑞山、副市长刘晓林、市政协副主席朱前春等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山东画报社摄影主编、山东省著名摄影家侯新建应邀参加。各镇街文化站长、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广大摄影爱好者和市民群众2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并观看展览。开幕式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广珍主持,副市长刘晓林作了重要讲话。刘晓林指出,近年来,兖州市的摄影艺术活动呈现出蓬勃向上亮点迭现的可喜局面,摄影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摄影爱好者不断增多,支持关心摄影活动的社会活动氛围越来越浓重,好的摄影作品大量涌现,不断有摄影作品在全省全国重要比赛评选活动中获奖,“兖州人物摄影”这一特色品牌逐渐被打响;本次入选展览的摄影作品内容丰富,艺术水平较高,人物形象鲜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既反映出了兖州市“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齐”的精神风貌,也展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他希望广大摄影家和摄影艺术爱好者要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商贸重镇”的奋斗目标,要把镜头对准基层、对准百姓,切实从丰富的生活实践中挖掘艺术创造的灵感,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摄影作品,更好的宣传兖州、推介兖州,为兖州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兖州市文化馆馆长李丹就本次活动的举办做了简要介绍。“兖州人物摄影”作为兖州文化发展的一个主打品牌,从创立至今刚刚三年,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得到济宁市乃至全省摄影界的充分认可,全市摄影艺术队伍达到了空前的凝聚和团结。本次展览共收到200名摄影爱好者选送的2000幅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出160幅作品展出。本次影展将在人民乐园连续举办10天,开幕式当天许多观众留下了感言,这种开放式举办活动受到群众了热烈欢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初建伟宣布影展正式开幕。开幕式后,市领导与群众一同观看了展出。5月5日新华网山东频道发布了本次展览活动的新闻报道。

2019-08-17
兖州一论文荣获文化部颁发奖项

网上济宁2012年05月16 日讯(通讯员 徐月强 刘婷)近日,兖州市文化馆徐月强、李丹撰写的论文《县市级文化馆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实践与思考》荣获“全国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理论研讨会”征文 二等奖。该研讨会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浙江省文化厅、中国文化报社主办,浙江省东阳市人民政府承办。这是兖州市文广新部门着力于文化艺术管理研究与创新的 又一项新突破。     在兖州市十三次党代会上,张玉华书记在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社会管理创新、生 态文明提升”五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商贸重镇”建设,将文化建设纳入五大战略之一,标志着兖州市文化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县市级文化馆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主要是依据兖州市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加快把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提升农民工群体整体素质,所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服务具体实践形成的。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部门高 度重视文化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创建适合当前文化需求供给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公益性文化设施,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解决了文化资源分散、公共服务效能难以集中显现等问题,为农民工和广大群众文化需求提供服务;二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 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全社会、村镇、企业等为农民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阵地建设。提供文化服务问需于民,根据农民工需求,逐步建立“送文化”为 “种文化”、“建文化”的长效文化机制,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农民工多渠道搭建文化活动平台;三是通过广泛引导的社会参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 水平,把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起来,满足农民工不同的文化需求。四是积极引导农民工个人努力将爱好同社会提供的文化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最大化实现个人文化满足。 据悉,该论文创作人员将受邀参加研讨会并进行发言。 

2019-08-17
让“文化套餐”为农民工幸福加码——访兖州市文化馆馆长李丹

◤去年以来,曲阜师范大学志愿者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工地免费放电影,为农民工枯燥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亮色。   □吕文蕾 报道   □王德琬 张宗磊 徐月强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农民工文化生活依然存在重视不够、体制不顺、责任不清等问题,尚未形成长效机制,亟待探索制度性保障。   5月11日,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等单位承办的全国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理论研讨会在浙江省东阳市召开,兖州市文化馆凭借在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方面积累的诸多经验做法,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据了解,兖州现有民营企业2979户,从业人员10万余人,其中95%以上都是农民工。面对这庞大的流动性人群,如何来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如何将他们顺利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6月8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兖州市文化馆馆长李丹。企业和社会 “双向发力”    《济宁新闻》:农民工不是一个小群体,该如何给他们提供文化服务?怎样保障他们更好地享受到呢?     李丹:农民工能够享受到的文化服务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工作单位、企业和城市。比如兖州乡镇企业兴起较早,近年来,它们逐渐转型为民营企业,95%以上的员工都是农民工,这些企业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不断改革发展,他们对现代文化建设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并在职工精神文化权益保障方面有独特的理念和风格。      像太阳纸业组建了职工文化团队,规定每年至少办一场大型文化活动。华勤集团经常邀请高端文化演出进企业。另外,很多企业都定期举办合唱比赛、文艺晚会等,并请专家现场点评。在这种环境的带动下,一些农民工就成长为文艺骨干力量,农民工文化权益在企业层面得以初步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商业企业和流动性单位,例如建筑、装修等行业的农民工,工作单位并没有为他们提供文化引导和服务,很多文化配套都跟不上,职工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缺少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必须要发挥作用。早在2006年,兖州们就成立了社会文化工作部,统筹管理和规划城市群众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点,六七十支文艺演出队伍,市里组织的大型晚会演出每年也有十几场。像兖州人物摄影展连续举办了三届,摄影者的镜头都瞄向基层社会的每个角落。去年,在参加初选的2800副照片中,展示农民工题材的占很大比重,展览开放了十天,参观人次达到二三万,农民工本身既是主角又是参观者,不少农民工在留言簿上表达心愿,希望能够参加这项活动,还有一条是这样写道,“镜头对准农民工,让兖州们都很感动。”署名就是打工者。      因此,作为文化部门要搭建好平台,确保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保质保量地开展,并引导农民工广泛参与,以此来满足农民工文化创作、展示和享受的需求。企业和社会“双向发力”,才能在整体上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畅通信息,用“活”现有文化服务    《济宁新闻》: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理应享受城市的文化服务功能,但现在国内很多地方还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去,其中究竟存在怎样的障碍?      李丹:最近有一种新提法,叫农民工流入地及流出地的“两不管现象”,比如,农民外出打工,就没办法享受到家乡所提供的文化服务;而工作地也没有把他们纳入到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去,不少农民工面临“流出地管不着、流入地不愿管”的尴尬。据调查,当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业余时间要么扎堆闲聊、闲逛打发时间,要么看电视、睡觉等,更有甚者聚众赌博、酗酒闹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上班干活,下班睡觉”,这是目前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写照,他们对文化生活“高渴求”,但现实条件的限制往往让他们处于“精神空白”地带。      近年来,兖州企业用人需求量特别大,吸引了很多当地和外地农民工。如果大量农民工没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那么他们的生活中就会极度空虚,极易寻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兖州文化部门认为有必要把这部分人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可现实的障碍是兖州们缺乏健全的发布平台,文化服务信息常常传达不到农民工群体中去,像文化馆举办室内活动通常只能在圈内流传,这表明文化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农民工工作单位三者之间信息不流通,面向农民工敞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却因没有广阔的发布平台而失去作用,反映了兖州们文化工作的触角不够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眼下,首先要让信息畅通,让既有的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农民工生活。基层文化服务 不搭“空架子”    《济宁新闻》:该如何填补“两头没人管”的管理空白,又该如何逾越农民工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障碍呢?     李丹:兖州认为,目前亟须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社会和企业要有具体措施和平台来实现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当地政府要将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中,提供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农民工文化权益的保障情况纳入年度企业考核指标,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建立奖惩机制,多管齐下填补管理空白。管理体制理顺后,兖州们还要建立完善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一些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发挥受限,如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后续投资少,造成开展文化活动所需道具、物品等老化或缺乏,不能正常开展活动。也有一部分建设了高标准的农村文化大院,但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不能坚持为民开放和服务,成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空架子”。     要切实满足农民工文化权益需求,就应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解决和清理政府管理职能定位中“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要加大力度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创新文化工作方法,淘汰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服务行业和部门,创建适合当前文化需求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同时,兖州们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多服务延伸到基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农民工自身努力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打造真正适合农民工特色的“文化套餐”,真正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

2019-08-17
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论文入选国家级论坛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讯2012年06月29日(通讯员 徐月强  刘婷)近日,兖州市文化馆李丹、徐月强和图书馆邱霞三名同志结合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联合撰写的论文《对蚕桑民俗文化保护与现代新农村建设融合的思考与探析》成功入选了由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会议论文。兖州市还收到作为主办方的嘉兴市人民政府发来的出席此次论坛的邀请函。这是兖州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项重要突破。  该论文围绕蚕桑丝绸业的发源以及在兖州市的发展情况,重点探讨了新形势下对蚕桑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兖州国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已达数千年之久。千百年来,在养蚕、缫丝、织绸的原始生产过程中蚕桑文化不断地积淀、传承,在代代相传中,无论是物质文化成果还是非物质文化成果,不断被加以完善丰富,已充分体现了中国蚕桑民俗文化丰厚深邃的内涵。然而,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蚕桑民俗文化出现了严重危机:一是在现代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土地征用设厂和环境污染致使植桑育蚕遭受限制;二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植桑育蚕不再是赚钱的经济作物,植桑育蚕量大规模缩减;三是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优秀文化在传播平台上的缺位,各项传统文化内涵得不到有效宣扬和传承,蚕桑民俗文化传承平台受限等,使兖州国不同地域富有的蚕桑民俗文化失去依存,如“嫘祖传说”、“鲁秋胡戏妻”等传说故事和人工原生态的“植桑育蚕技术”、“人工纺织技术”等传统技艺,正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腿、在视线中消失。因而如何将蚕桑民俗文化保护与现代新农村建设融合为一体,成为兖州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地深入,总结积累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对加强蚕桑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国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立法,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保护领导小组和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策划等各项工作,“中国蚕桑丝织”现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从政策上加强了对它的保护力度,这对推动蚕桑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主导作用。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结合本地实际,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对蚕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将蚕桑民俗文化保护融入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健全蚕桑民俗文化保护融入现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城市文化发展之路。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扶植一批传统民间艺人,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开展工作,重点发现、选拔、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年富力强的优秀文化人才。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进入蚕桑民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和传承领域,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合力促进与带动蚕桑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019-08-17
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兖州创佳绩

兖州讯(通讯员 徐月强):近日,2012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揭晓,兖州市有5项成果获奖,3项科研课题立项。其中:李丹、徐月强的《当前艺术培训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综论》荣获2012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基础艺术教育论文奖)一等奖;徐月强、李丹、邱霞的《建设农“家”书屋的实践与思考》荣获三等奖,鲁越的《试论如何搞好群众性老年摄影工作》,张青、 陈敏、马玲、任惠敏的《鲁西南乡村戏曲现状与发展》,李丹、徐月强的《县级文化馆破解农民工享有基本文化权益难的实践与探析》荣获优秀奖。史建强承担的《明代鲁王世系墓志刻石录考》、李丹承担的《“少儿艺术团”与艺术培训市场的规范发展研究》、邱霞承担的《农家书屋建设的构想》等3项科研课题,做为201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

2019-08-17
济宁兖州在全省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征文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

  网上济宁讯(通讯员 徐月强 刘婷)近日,由光明日报、联合日报共同举办的“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征文评选揭晓,共有20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兖州市徐月强、李彤撰写的论文《农家文化大院引“火”农村文化》获得三等奖。      本次征文评选活动是为切实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引导各级政协委员积极带头投身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由联合日报与光明日报共同发起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自2011年12月开展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协委员的积极响应。征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视角独特,充满真知灼见,充分反映了各级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能力与风采。文章在光明日报、联合日报刊登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必将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产生深远影响。     征文结束后,光明日报社、联合日报社、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评审委员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来稿进行了严格审议,通过初评、复评等程序,并由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评审委员会审定,共评出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17件,并分别在光明日报和联合日报刊登消息和获奖作者名单。

2019-08-17
兖州市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出席传播学论坛

网上济宁讯(通讯员 徐月强 刘婷)近日,兖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李丹、馆员徐月强应邀出席了第二届中国组织传播学论坛,并在会上作了《‘农家文化大院’对基层文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主题发言,受到与会专家学者深切关注。     2011年10月下旬,第二届中国组织传播学论坛在陕西西安召开,会议以“中国传播文化与当代组织传播”为议题,由中国传播学会、中国传播学会组织传播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主办,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全国知名传播高校及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研讨会上,兖州市以颜店南阁“福德文化大院”为典型案例,做了《‘农家文化大院’对基层文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的研讨发言,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重视。文章从探索新时期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路子出发,阐述了当前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以及如何有效地发挥基层文化场所的作用,论证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中国科技大学褚建勋教授对该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点评,他认为这个案例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为下一步做组织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农家文化大院”是一个值得大力探索和推广的途径。     兖州市文化馆一直致力于开展各项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工作,扎实的业务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认可。作为基层单位的开讲课题能够在高规格学术会议上取得热烈反响,这是文化馆多年坚持理论研究的结果,也是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具体体现,是扎实业务与先进理论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2019-08-17
山东兖州:普通百姓成为文化活动主角

新华网济南2月13日电(张美荣、徐月强)春节期间,腰鼓、戏曲、高跷、歌舞、舞龙、秧歌等民间文艺队伍给山东省兖州市的百姓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这是兖州市近年来完善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活动方式、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兖州市2009年已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2012年这个市又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推进乡镇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目前全市建成电子阅览室基层服务点435个,实现了文化共享工程网络全覆盖。  近年来,兖州市还对各级村镇文化大院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全市406个村(居)均建设了集图书借阅、娱乐游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室),基本实现所有村每年观看2场戏剧或文艺演出,节假日、纪念日组织2次以上群众文化活动,每月看一场电影。  兖州市委、市政府还把文化重心倾向基层,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投资70多万元搭建了九州文化广场、人民乐园等流动舞台,并改造了剧团原有的演出厅,使其升级为“周末剧场”,初步形成了以九州文化广场、人民乐园和剧团周末剧场的市级重点活动阵地,以综合文化大院、村居文化广场为镇村重点活动阵地的活动网络。  此外,兖州市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成为主角,大批民间艺术人才从“送文化”逐渐转为“种文化”。兖州市文化馆、剧团常年坚持为群众进行文艺辅导,仅2012年就辅导基层腰鼓、健身操、健身球、舞蹈、戏曲、合唱等文艺队伍新编排创作节目80多个,指导提升传统节目100多个,形成书画、雕刻艺术之乡颜店镇、花棍之乡新驿镇等特色乡镇8个,涌现出腰鼓、花棍舞、健身操、戏曲、高跷、歌舞、舞龙、秧歌等500多个民间文艺队伍,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201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