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鲁西南的神奇地方戏,堪比东北二人转

发布时间:2019-08-23 | 作者:jnwhy


梁山讯(通讯员 马卫东)2月14日,大年十五元宵节,又恰逢情人节,梁山县文广新局在新建的凤凰公园举行大型欢乐过大年民俗文艺队伍展演,有一支梁山大路口花鼓戏演出队分外耀眼,受到群众追捧喝彩。
      该剧团在一辆卡车车厢上搭起流动舞台,上面拉起“梁山县大路口乡花鼓戏演出”的横幅,人员有七人,三个穿鲜艳戏剧服装的演唱者,四个锣、鼓、梆子等敲打者,再有音响、上车箱的铁梯子,仅此而已,但是演唱者有板有眼、韵味十足的花鼓戏特有的腔调、唱词,非常吸引笔者的视觉和神经,赞叹、惊讶至极。演唱者先是一位粉色戏装书生打扮的男人,坐在后面的板凳上,后来起来凳子演唱,在前面小场地上“走场”。板凳上搭一块布,就算是舞台的“正规”道具了。又有同样粉色戏装小姐扮相的女人演唱,还有个胖胖的穿蓝衣红马甲的丫鬟。丫鬟又是空闲时还会接过来梆子再做伴奏员来敲打。演员们高高矮矮、胖胖大大,顺其自然,轻松自由,更大有大家风范,伴奏的乐队更是农民穿戴,一排溜坐在车厢边沿的各个小板凳上,还竟然朴实得给笔者让座,可爱、可亲之极。整个剧团简洁、爽朗,又有韵味,让人爱不释手、赏心悦目。
      花鼓戏是鲁西南的奇葩之一,主要流行于郓城、梁山、巨野一带。它伴奏乐器非常简单,主要依靠一副梆子,俗称“砸干梆”,所以戏曲情节发展快速,也就是常说的 “赶戏”,因此群众很喜爱这种小戏。早期的花鼓分东、南、西、北四路流派。鲁西南的“山东花鼓”为北路。早年,花鼓戏大都打地摊走场演出。因它演出时敲打花鼓而得名,群众叫它“打花鼓的”。演出时人员不多,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乐器是一面鼓,大、小两面锣,一个梆子,一对钹。男角穿褂扎腰挎鼓,女角系裙扎裙舞帕,对唱对舞,有时女角甩开大辫,扭动屁股,翩翩走场,婀娜多姿颇具民间风情。它在唱腔上一句接一句,一板扣一板,往往多句唱词一气呵成,十分入耳。山东花鼓戏解放前被认为是不能入大雅之堂的小戏,流行范围较小。到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双百方针”,使山东花鼓戏又繁荣发展起来。目前民间社团蓬勃兴起,它吸收兄弟剧种之长,也由“打地摊”走上了上装舞台,由一人担众角,改为分行当演出,乐队也独立伴奏,经常上演的剧目有五六十出,比如《站花墙》《梁祝下山》《李玉良赶考》《王定保借当》《蓝桥会》《王林休妻》《金镯玉杯记》《回龙传》《白玉楼》《三打舒凤英》《高文举赶考》《秦雪梅吊孝、观文、训子》《贾金莲拐马》《白金阁私访》《金鞭记》《王婆骂街》《艾艾送米》等,既有单场戏,也有连台戏,也有戏剧小段。
     据笔者观察了解,花鼓戏说唱起来,一气呵成,不太间歇,有的剧目比较严肃,有的剧目则比较活泼,打打闹闹、说说笑笑,鲁西的方言土味十足、活泼热闹,恰似东北的二人转风格。这就是山东人的“二人转”啊!现在又有了鲜艳漂亮的戏剧行头,花鼓戏老艺人,重新焕发青春,老腔老调更加有韵有味,有板有眼,演唱风格古朴、严谨,声音高亢、婉转,伴奏简单中有节奏、铿锵韵味,整个剧团小巧又不失完整,艳丽又不失通俗,各个曲目丰富、活泼、取材于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所以花鼓戏在鲁西南、梁山深受百姓欢迎、热爱。记得小时候俺家三婶子就会唱拿手的花鼓戏,她们小路口镇张湾村就有古老的花鼓戏,她是耳濡目染自小学会的。大路口乡花鼓戏剧团,抢先一步走在了前面,已经颇具规模、很是有亮点。梁山县花鼓戏剧种多样、深远,已经完全够了申请非遗项目的标准和神韵。